教会孩子不要在背后说同学坏话打小报告

你有没有想过,在别人心目中,你是一个怎样的人?我相信,你一定希望自己受欢迎,被人喜欢,而不是被人讨厌,对吧?

那怎么让自己受欢迎呢?今天我来教你两个好办法。不过在讲方法之前,我们得知道,别人对我们到底是什么看法,这样才能去“对症下药”。

可是,你发现没有,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挺难的。因为要直接问对方吧,一方面你可能会觉得挺不好意思的,开不了口;另一方面即使你开口问了,并且人家也和你说了,你也可能会认为对方出于礼貌,不会说你的不好。所以,你看,是不是挺难的?

别着急,今天要分享的心理学实验能给我们答案。

刚才咱们说的这个问题,在心理学上叫态度和行为的关系。什么意思呢?简单说就是,表面上你会看到大家怎么说,怎么做,这叫行为,他心里怎么想呢,这叫态度。那么,到底能不能从表面的行为,看到别人内心的态度和想法呢?

爱德华·琼斯和维克托·哈里斯这两位心理学家,对这个问题也很好奇,就做了研究。他们怎么做呢?首先,他们先做了一个假设,就是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。为什么有这样的假设呢?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,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,就是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,而不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。

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,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。比如,你的同桌,因为生病已经连续请了好几天的病假。你心里可能就会猜想,她是那种体弱多病的人。你看,你对她请病假这件事,做出的推理,是她有体弱这个特质,而不是,她可能出了点意外摔跤了,或是遭遇了其他什么事情。

再比如,你同学经常没有完成家庭作业,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了好几次。你可能会猜想,这位同学是不是不爱学习。你可能很少会想,他是不是家里的环境不适合学习,所以没能专心完成作业,或是作业对他来说太难了,他没法完成?

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可能会有的假设,心理学家把它叫作“一致性推断”。这个致是导致的致。意思就是,当你做了一件什么事,不论是不是有一些意外,或者是被迫做的,大家都会觉得你的行为就代表了你的态度。

那么这个假设到底是不是真实情况呢?心理学家做了实验来验证。

当年美国和古巴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比较紧张,古巴的领导人卡斯特罗在国内实行了一些改革。很多政治学专业的大学生,对卡斯特罗政府的关注比较多。于是,这两位心理学家,就招募了一批政治学专业的大学生,来做一个关于对卡斯特罗政府态度的实验。

心理学家先挑选了几篇论文,其中一些是赞同卡斯特罗政府的,另一些是反对的。然后让这些大学生来读这些文章,再推断作者的态度。

心理学家将这些大学生分成了A和B两个小组,然后告诉A组学生,这些论文的作者,是可以自由选择立场,来表达自己观点的。而对B组的学生,心理学家却说的是,这些论文的作者,不是自愿的,而是被迫要采取这样的观点和立场。

好,得知这样的前提之后,大学生们开始读文章了。读完之后,心理学家让大学生们来推断,这些文章的作者,究竟对卡斯特罗政府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。

你猜结果会怎么样?

A组的学生你应该猜到,他们知道作者可以自由选择立场,当然那些表达支持的文章,作者真实的意图就是支持,表达反对的文章就是反对。这个结果毫无悬念。

那么B组呢?B组学生的推断就有意思了,他们明明知道,作者是被迫采取这个观点的,比如,部分作者被迫要支持卡斯特罗政府,另一些作者则被迫要反对他。可是,这些学生依然会觉得,既然你的文章是支持的,那么这就是你个人的观点。

也就是说,环境中的压力和影响,被学生们完全忽视掉了。他们看你做了什么,写了什么,表达了什么,就认为那是你的真实态度,才不管你是不是被迫的。

你看,这是不是很像,你忘记带作业时,老师的那句“没带就是没写。”

所以,你发现没有,这种看到行为就说是真实态度的“一致性推断”,因为忽略了外部因素的影响,在很多时候,确实会造成误会。比如说,有时候,你可能会误解别人,对方明明挺欢迎你、喜欢你,可是你因为对方有一次拒绝你,你就认为人家不喜欢你。你完全没有考虑,那次拒绝,是不是有些别的原因。

或者,有时候,你对别人表达了善意,却遭受对方的误解,认为你另有所图。你因此觉得特别委屈,也有些生气。这些误解都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。

那么怎么来避免这些误解和矛盾的产生呢?有一位叫法兹诺的心理学家给了我们两条建议:

第一,你要重复表达自己的意见。也就是说,当你想要传达你态度或观点时,你不要只说一次,而是要重复表达,这样能够帮你消除误解,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实意图。

比如说,你希望和某位同学成为好朋友,可是你第一次邀请她放学后一起玩的时候,对方拒绝了。如果你用“一致性推断”,就会以为对方不喜欢和你玩,你可能感觉有些受挫,就放弃了。但是,还有可能是,她还不确定你的真实态度,或是这次她确实因为一些事情不太方便。

所以,你不要只表达一次,而是要重复多次,当对方真正感受到你的真诚时,事情很可能就会往好的那一面去发展了。

从另一个视角,当你观察别人对待你是什么态度时,也不能仅仅就一次的表现和行为下定论,而要观察他多次反复表达的态度是什么。

第二条建议,叫直接体验态度对象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与人相处,尽可能当面去沟通,直接去感受对方是什么态度,而尽可能少背地里去说别人坏话。

很多时候,我们喜欢背地里去打听,某个人的口碑怎么样,他到底喜不喜欢我呀,或是他是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呀。打听来的感受,永远只能作为参考。

比如,A和B是好朋友,你很想接近B,于是你去问A,B这个人怎么样呀。A当然会说他很不错,很好相处。可是,那是A的感受,是对他们彼此关系的体验。所以如果你希望和B有更好的相处,你得自己去体验。别人提供的信息,可以作为参考,但不能指导你的行动。

从这两条建议中,我们还能得到什么启示呢?最直接的就是,当你希望成为一个受人欢迎,被人喜欢的人时,真实、有效地传达出你的意图,非常重要,因为这样能减少别人对你的误解。

比如,你和别人产生了一些矛盾,你感到很委屈,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在背地里埋怨他,说他坏话,而是直接去和对方沟通,哪怕会发生一些争吵和冲突,其实对你们解决问题也是有帮助的。可是,如果你背地里去说别人,间接地表达你的态度,这种方式很可能会带来更坏的结果。

听到这里,你现在应该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了吧,归纳起来就是要直接、真诚和反复多次表达,这样能减少别人对你的误解,帮你收获更真实和更真挚的友谊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知识盲区网专注育儿知识学习教程个人飞跃提升网络课程 » 教会孩子不要在背后说同学坏话打小报告

赞 (0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