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在学校,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吧,就是每次班里选班干部,你心里都会很矛盾。既想竞选一个班干部,为同学们服务,也让自己更受欢迎,但又会犹豫和纠结,担心自己能力不够,或是大家是不是认可我、喜欢我,如果竞选失败,会不会很丢人等等。
一直犹豫到最后,看到很多人都上台竞选了,可能你才会鼓起勇气也上台去争取一下。可是,你发现没有,越是纠结,你获选的机会反而越小了。最终很可能,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班干部职位。
事后回想起来,和你竞争同一个职位的同学,可能在成绩,以及各方面表现上和你差不多,甚至有些地方你觉得还不如你。这时,你内心更加不平衡了。
不过,你回想一下,这次竞选班会上,你对谁的发言印象更深?你记得第一个上台的同学说了什么吗?第六个呢?
一般情况下,第一个发言的同学,不管他说的好不好,你对他的印象会更深一些。这个现象,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。这个首,是首先的首,因是原因的因。什么意思呢?简单说,就是你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印象,取决于最开始见到的那个样子。
你再想想,除了第一个发言的同学,你印象深的是不是还有最后一位同学?毕竟演讲才结束,他的发言好像还在耳边。这个现象,叫近因效应。这个近,是远近的近。这就不难理解了吧?简单说,就是你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印象,取决于最后见到的那个样子。
那么,到底第一个发言好,还是最后发言好呢?
有两位心理学家也好奇这个问题,于是他们做了一场实验,来验证到底首因效应更重要,还是近因效应更明显。
他们组织了一场模拟的法庭审判,这个审判包含了两个过程,首先是,原告表达自己的观点,这其中包含证人证词等。这个原,是原来的原,告是告诉的告,指的是向法院提出起诉的那个人。
原告这一部分结束后,是被告的部分,被告就是被原告指控的那个人,这个过程,是被告陈述自己的观点,也有证人证词等。这两部分结束后,法庭会先休息一会儿,最后法官裁决最后的结果。
两位心理学家把这两段辩论的过程,记录成了文字稿,拿给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们阅读,让他们来说更支持哪一方。
两位心理学家把请来的大学生分成了A、B两个小组。A组的学生看到材料的顺序,是先看原告说的内容,再看被告。B组的学生正好相反,先看被告,再看原告。
结果会怎么样呢?如果是首因效应获胜的话,那么先看原告的A组学生,可能会更支持原告;而先看被告的B组学生则相反,可能会更支持被告。
如果是近因效应获胜的话,A组后看的是被告,所以可能会更支持被告,而B组后看的是原告,所以可能会更支持原告。
好,刚才说的这两种,都是咱们猜测的,那真正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呢?
心理学家发现,其实对支持原告还是被告,A、B两组学生的表现,并没有什么规律,只是随机选的。
这下,两位心理学家就纳闷了,怎么会这样呢?通过反复观察实验中学生们阅读材料的录像,心理学家找到了问题所在。
他们发现,这些学生,有的读完材料后,立马就做出了判断,而有些学生则是隔了一会儿之后,才做判断的。
所以,心理学家就猜测,在阅读完材料之后,到最后做决定之间,间隔的时间长短是不是影响了最后的评判结果呢?
于是,他们进行了第二轮实验,A、B组的学生,还是按照之前的顺序,来读材料。不过,A组中,又细分成A1组和A2组。为了方便你理解,接下来的部分,建议你点击“文稿”按钮,对照着示意图来听音频。
A1组的学生,在先读完原告的发言后,立马读被告的发言,中间没有间隔,但是读完被告发言后,间隔5分钟,再做出自己的判断。
A2组同学呢,读完原告发言后,要间隔5分钟,再读被告发言,读完后,要立马做判断。
通过比较A1和A2组的学生,心理学家发现,A2组的学生比A1组会更加支持被告,也就是在这里近因效更明显。
同样的道理,B组的学生也做了细分,B1组先读被告发言后,不停顿立马读原告,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后做判断。B2组呢,先读被告发言后,间隔一段时间再读原告,接着立马做判断。结果同A组一样,也是近因效应更明显。
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还不止这个哦。他们比较A1和B1两个小组时,发现首因效应更明显一些,也就是说,两段材料连续读,读完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做判断时,学生们对第一段材料印象更深一些。
所以最终的结论是这样,当阅读两段材料中间有一段间隔,而读完材料和做判断之间没有间隔时,近因效应更明显,也就是对最后读的内容印象会更深。而另一种情况下,阅读两段材料之间没有间隔,而读完材料后到做出判断之间有间隔时,首因效应更明显,也就是对第一个读到的内容印象会更深。
咱们把这个结论迁移到你竞选班干部的情景里,如果上台竞选的同学,是一个接一个,发言不中断,全部同学都讲完之后,老师还总结个两分钟,最后再投票。这种情况下,你要第一个站上台去发言。因为,此时的首因效应最明显。
相反,如果上台竞选的过程是,一位同学讲完,要等个3分钟,再进行第二位,依次下来。最后一位同学讲完后,立马投票。这个时候,最后一位上台的同学,就有比较大的优势了,因为这时候近因效应更明显。
显然,真实的竞选班会,一般是第一种情况,所以咱们还是要第一个发言的好。
除了上台的顺序之外,如何组织你的发言稿,也和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有关。回想一下,这个学期初,咱们班长和学习委员的竞选发言,你还记得多少?你记得的那些只言片语,是不是他们的开场白?
所以你会发现,从更长期的时间来看,那个开场的第一句话,或者第一段话,会让大家记得更久。所以,以后你要花更多的心思,把一篇演讲稿的开头想得更精妙一些,它会让你留给大家一个更好、更长久的第一印象。其次,你也要把这篇演讲的结尾仔细琢磨一下,因为结尾带来的近因效应,会让你在大家要做判断的短时间内,产生更深的印象。
当然,这两个效应,不只是在竞选、演讲这样的事情中起作用,在人际交往中,甚至在一些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中,都会有影响。
比如,班里如果转来一位新同学,如果你喜欢他,想和他做朋友,在他来到班里的第一天,你就要第一个上去和他打招呼,给他留一个好印象,这会让你们在很长一段时间,都能保持不错的关系。
再比如,当你在读一部长篇小说时,你很可能不会一次性读完,中间会间隔好多次。当你某一天终于读完了整部小说,你发现,最让你印象深刻的,并不是故事的开头,而是故事的结尾。所以,这种大家无法一次性读完的作品,往往会把结尾打磨得更加精彩。
听到这里,不知道你发现没有,近因效应只会在短时间内起作用,就像你考试前,临时抱佛脚一样,确实会有效果。但是从更长远来看,真正会记得很久,印象很深的,永远会是那个第一印象。
所以,在有按顺序进行的活动时,不要等,你要第一个站出来,让大家记住你。你的第一次出现、第一句话、第一个表演,都尽可能展示出更好的自己,让别人记住一个不错的你,这是提高个人影响力最高效的方法。
好了,今天这一讲,我们通过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两个现象,讲了怎么提高自己的影响力,简单说,就是短时间内可以用近因效应,但从长远角度,还得用首因效应,因为第一印象更重要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知识盲区网专注育儿知识学习教程个人飞跃提升网络课程 » 让孩子在班上踊跃发言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