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感是什么?缺乏安全感的表现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很多时候,我们内心的不安,其实并不一定是明确的威胁或危险。比如,有的同学会怕黑,一到晚上,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,如果爸爸妈妈都要出门,就莫名的会感到害怕,必须得把屋里所有的灯都打开,还要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得很大。我想,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体验。

可是你仔细想一想,你怕黑,是因为它会给你带来危险吗?其实,并不是这样,你怕的只是黑暗背后的那种未知的,并不存在的威胁。黑暗带给你的是一种氛围,在这种气氛下,你的脑子容易胡思乱想,各种可怕的想象都会冒出来。于是,你整个身心都觉得没有安全感。

所以,今天我要和你讲的安全感,就像怕黑一样,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
那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不安呢?又有什么办法去应对这种感觉呢?这就要从今天的心理学故事说起了。

在说故事之前,我先问问你,如果让你躺在床上,什么都不做,一天给你100块钱,你愿意吗?我猜,你肯定会觉得,哪有这样的好事,你可以躺到我破产。但这件事真的这么轻松和容易吗?可不见得哦,不信的话,咱们接着往下听。

在1954年,心理学家贝克斯顿就进行了一个躺在床上赚钱的实验,参与实验的同学们和你想得一样,认为只要躺着啥都不做,就能拿到钱,这也太简单了。而且当时实验给到的报酬是20美元,按照现在的汇率计算,可比我给你的100块人民币还要多呢。

这么奇怪的要求,心理学家贝克斯顿到底想研究啥呢?其实,他想知道,人在缺乏感官刺激的环境下,到底能够待多久。实验室是一个完全隔音的空间,也就是听不到任何声音。参与这个实验的同学呢,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,不看、不听也不触摸任何东西。因为他们戴了特制的眼镜,什么都看不到了,手臂还戴了特制的袖套,隔离了触觉。

虽然听起来好像条件还蛮严格的,但是当年的实验参与者都觉得,随便坚持个几天,拿个一两百美元回去应该不成问题。他们个个都做好了准备,比如先熬个夜,让自己困倦的时候参与实验,这样的话可以先睡它个一两天,然后可以给自己定几个学习课题,在这个过程中,构思一下自己的课题论文什么的。

结果会怎么样呢?我来告诉你,他们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。大多数人在进行到第二天的时候,就开始焦躁不安了,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去思考自己的论文,感觉非常难受,而且思维变得缓慢,注意力也开始下降。到第三天时,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忍受不了了,决定要停止实验。其中有些人甚至还出现了幻觉。

心理学家贝克斯顿从这个异想天开的实验中,发现了一些神奇的现象。比如说,感觉被剥夺,确实会让人产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,不仅让实验者的感觉消失,还会让他的记忆、思维、想象等高级的心理活动,都产生错乱。实验结束后,在后续的研究里,心理学家还发现,实验者在态度、动机等心理特征,也有显著的变化。
比如,他们会注意力涣散、思维混乱,甚至会出现一些幻觉。在心理方面,他们会感觉到焦虑不安,内心痛苦,想要逃离。对待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,例如阅读、学习、健身锻炼,产生了消极态度,明显抵抗这些活动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会这样呢?
这其实就和安全感有关。当你面对完全陌生、新奇、无法预测的情境时,常常就会觉得不安。况且这种无法预测的情境里,什么都没有,就像身处黑暗中时的你,看不到厨房、卫生间、没有开灯的卧室里,都是什么情况。尽管白天的时候,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样,但是当你看不清的时候,你依然会控制不住的害怕。

用更精确的话来说,就是你需要一种有组织、有结构的世界,而不是无组织、无结构的世界。
对于你的世界来说,很多东西是有组织、有结构的,举个例子,一节课是45分钟,每天上午你会来到固定的学校、固定的班级,见到固定的那些同学和老师,每周一上午是同样的四节课,回到家,爸爸妈妈会给你做好饭等等。这些都是有组织、有结构的表现,在大多数情况下,这些事情、这些人不会变,偶尔可能会遇到特殊情况,例如体育老师生病了,要上数学课。但是,这种情况很少,你每天面临的生活,有很大一部分,你可以预料得到,也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。这样的环境,给了你充分的安全感。

相对的,那些无组织、无结构的部分,就会让你感到不安。比如,有一天,你发现爸爸妈妈开始争吵,你可能隐隐地感觉到,他们之间有矛盾,但是无法完全理解是为什么。有时候,他们会摔碗,掀锅,让一顿平常的晚饭很难进行下去;有时候,他们会吵着吵着,冲出家门,留你一个人在屋里,留下一个四处都有黑暗的房间;有时候,他们的战火还会引到你身上,为你今天没有做好的作业,愤怒地责怪你,或是拉着你问,你要支持爸爸还是妈妈。这些事情都是突如其来,无法预测的,你不知道什么时候,就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和矛盾。所以它们是这个世界无组织、无结构的部分。面对这些无组织、无结构的部分,你不必太过自责,把混乱的原因归咎于自己。混乱和失控,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,我想说的是,这并不是你的错。

那么,如何来解决这种不安感带来的问题呢?有两位心理学家,分别叫作兰格与罗丁,他们通过另外一个实验,发现了解决不安的核心办法。我来给你讲讲。

这个实验发生在一个养老院,两位心理学家挑选了74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参与实验,随机把他们分成了两组,一组安排住在养老院一楼,另一组安排住在二楼。

这两组老人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呢,很简单,一楼的老人会被照顾得无微不至,什么事情都不用管,就像感觉剥夺实验一样,这里是劳动剥夺,吃饭有人送到嘴边,穿衣有人安排,房间有人打扫,就连壁纸也挑选好了,是最精致最舒适的那种。几乎生活中的所有事情,包括娱乐活动,每天看什么电影,下多久棋都安排好了。是不是听起来特别舒服,很让人羡慕?

二楼的老人,就不一样了,他们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,娱乐活动也要自己去选,比如每周会放两部电影,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去或不去,去看哪一场,还可以挑选一个植物去养。一旦领养了植物,每天就要浇水,照顾好它。

现在,你觉得这两种生活,哪一种幸福感会更高呢?

我猜,你可能会说是一楼的那种,饭来张口衣来伸手,什么事都不用管的生活当然更舒服啦。但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,二楼的老人们生活更快乐,更有活力,而且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其他人交流,整体的幸福感要高。
这是为什么呢?心理学家认为,人们内心的安定和幸福,来自于自己的控制感。就像二楼的老人,他们可以自己安排生活,尽管没有那么多照顾,但是却过得更愉快。所以,想要打破你内心的不安,你要做的就是专注于生活中那些可控制的部分。

想一想你的生活中,有哪些事情,你可以完全的自主决定,并且获得掌控呢?
我举个例子,有的同学,在定学习目标的时候,常常会想,这次期末考试,我要拿90分。其实这个目标,就并不是你完全可以掌控的,虽然你是最大的影响因素,但考出什么成绩,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,比如题目到底难不难,考试当天你的状态好不好等等,甚至如果考试那天下雨,你忘了带伞,淋了一身雨进考场,你带着很不舒服的状态考试,也会影响成绩。所以,考多少分,就不是一个好的关注点。有时候,有些同学的目标更不可控,他们会希望说,考一个爸爸妈妈满意的成绩。这个就更难说了,他们满不满意,决定权更不在你了。
所以,目标最好这样来定,比如,我这周要学会三种解题方法,背两首诗等等,类似于这样的目标,你是可以完全掌控的,只要你想做到,你就可以去做。当然,我举的例子是学习方面,生活中其他方面都是如此,做你可以去控制的部分,其他的交给天意。这样的话,至少你内心储存的那份安全感,不会被破坏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知识盲区网专注育儿知识学习教程个人飞跃提升网络课程 » 安全感是什么?缺乏安全感的表现

赞 (1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